色库TV

创业不再是纸上谈兵

在香港大學的四年生涯裏,Sidhant Gupta在大學的支持下前往12個不同的國家,包括荷蘭、倫敦、緬甸和越南。期間他創立了自己的公司,又到處參加交流計劃,亦有抽空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。不管在什麼時候,當他回憶起港大生活,這些旅程和體驗依舊是他最喜歡的部分。

「我覺得,除了香港大學,沒有哪所大學能給我這些機會。」當被問及原因時,他解釋說,他在英國一所著名大學參加一個學期的交流時,曾四處請求教授給他工作機會,可是沒有人向他招手。在香港大學,他卻很容易在課堂外找到讓他感興趣的事物。他認為這是因為在港大有無數機遇迎面而來,即使是對課外活动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能至少獲得些許體驗。對於15歲就開始造機器人的他來說,只有學習理論是不足的,作為兩家初創公司的創始人,Sidhant認為課外活动的經歷造就了他。

在香港大學Gallant Ho實驗學習基金的資助下,Sidhant將他的實驗學習計劃中的兩個構思落地為兩個初創專案:一個是自動收海洋垃圾的人工智慧機器人,另一個是用於研究環境保育以及公眾科學的開放源代碼(open-sourced)水下相機。但真正讓Sidhant走上創業道路的契機是霍特獎競賽的經歷。當時,Sidhant的團隊從五萬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, 順利進入前50名,最後止步於倫敦決賽(在那裡他們與比爾克林頓見面)。他們的參賽項目獲得了霍特獎的創業獎金,而 Sidhant的團隊成員最終沒有選擇創業,而Sidhant則選擇到香港的國際銀行工作,走上一條傳統卻同樣優秀的道路。雖然沒有勝出,但Sidhant表示通過這次比賽的經歷,他意識到如果他能從眾多畢業設計專案或考試中選取一個小創意,然後將其變成一個切實可行的具體計劃,那麼他就能開展自己的初創企業。

當有人問Sidhant,印度邦加羅爾的創業浪潮正方興未艾,何不返回家鄉發展,反而留在香港呢? 他說,香港是一個袖珍型創業城市,他在這裏能夠做真正的創新工作。他的公司設在香港大學創新及創業中心iDendron,因為位於校內,他可以更方便地接觸教授、學者和學生等,並吸納他們加入公司一起共事。最後,香港的簽證政策和稅收制度不僅先進優越,而且操作便捷,而作為香港大學畢業生,他亦符合申請大部分政府對初創企業資助的資格。

雖然不斷有國家提出願意收購Sidhant的公司,並提供永久居留權,但他表示自己跟大多數朋友一樣,在將來一段時間仍會留在香港。「香港能夠高效應對新冠病毒,也為吸引畢業生留港增添不少優勢。」 Sidhant說:「事實上,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香港是多麼安全、多麼高效。」

更多学生分享